李文艺,李文艺讲师,李文艺联系方式,李文艺培训师-【讲师网】
中医养生、压力管理、心理励志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李文艺:悬崖边独舞的中医药文化
2016-01-20 2488

之前曾看到一篇《中医将亡于中药》的文章,初时我还觉得这样的忧虑是多余的,甚至觉得作者有些危言耸听。而今我却深深领悟到了前辈的眼光犀利,中医药文化若一叶扁舟正在无际的暗黑宇宙间风雨飘摇,如一片秋叶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长此以往,中医药将不复往昔,甚至香消玉殒!

时至今日,就算屠呦呦因“青蒿素”荣登诺贝尔殿堂,就算国家卫计委对公立中医院针对性改革,看似中医药文化在不断深入人心,不断走近百姓,但是中医和中药依然难逃在暴风雨中蹒跚前行的现实命运,擦亮眼睛看看,其实中医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风险,只是诸多所谓的“中医人”还在自欺欺人的借着复兴中医药文化的大势,打着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大旗,实则正在为中医药在中国的加速衰败“添砖加瓦”摇旗呐喊,可悲之极!中医药文化正在悬崖间独舞,有谁可曾在这无限风景里听到了中医药的呻吟?......

一、中医将亡于中药

中药是无法回避的一个主题、是令中医尴尬头痛的话题,更是可能将中医文化送上不归路的话题!只要你愿意,现在你走在哪里都有机会听到人们对中医的差评,这确实是非常悲催的一件事,对中医来说尤其残酷,作为一个纯粹的中医人,我时时刻刻都在这种差评里面被煎熬着,欲哭无泪,欲说还休。

其实完全将责任归咎于中医,这是不公平的。许多时候,我们的中医还是在努力从专业的角度来维护着中医文化的尊严,但即便是他们再怎么努力,最终还是可能被中药葬送得一塌糊涂。我曾与一位知名老专家交流,向他请教关于中医中药的一些问题,他就给我讲了自己关于中药的故事:几十年来,他搬了几次家,但是不论搬到哪里,家里总有一个角落是专门放置中药、炮制中药的,而这些中药全部都是他自己在产地或者药材市场选购,甚至有许多还是他自己闲暇时候不辞辛劳在乡下山间地头给亲手采挖的。到现在,他的处方没有多少是患者去普通药房配药,许多人都说是因为老专家害怕自己的用药被别人偷学,老专家未知可否一笑了之。其实他是一直对中药产地及炮制加工尤为关注,所以始终在中药的每个环节靠自己把关着,宁可所有药材自己花钱采购了免费提供给来找他看病的患者,也不放心患者拿着处方去外面取药,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处方里面不一定有名贵药材,效果却是一直尤为神奇。

我花了四年时间去了解中药材,从东北到华南,从道地药材产地到知名药企,从普普通通的药农到腰缠万贯的药商,甚至接触到了部分中药材市场的真正操纵者,中药材已经彻底从当初的草草根根走向了市场,它的价值不再是单纯的药效,更多的是其货币转换能力的体现。这都不是问题,再怎么市场化,只要你还遵循着中药种植、加工炮制的基本原则,药还是那种药,性还是那种性,可事实不是这样,我的老家就在华中药库,党参、白术、玄参、天麻、丹皮等都是国内主产地,尤其党参和玄参几乎占据了国内市场半壁江山,你知道老百姓怎么种出来的呢?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老百姓种红薯土豆,以前是农家肥,比如猪粪牛粪外加野草什么的来堆着发酵,其实肥料很好,种出来的农作物那叫一个棒!现在呢,如果你还在使用农家肥,老百姓就连温饱也解决不了了,为什么?因为科学家们研究出来的种子不再适合农家肥,离开了化学肥料、激素啥的就跟没奶吃的小孩子一样长不了身体,于是党参也好、山药也好,还是玄参也罢、天麻也罢全都是被所谓的氮磷钾肥料甚至膨大剂给养大的,天麻长得像红薯般大,党参一米长也不是不可能,到头来你说自己吃的是中药呢还是添加剂?可悲呀!这还不够,中药材必须得加工储存,不然的话容易霉变虫蛀,品相不好卖不出好价钱,霉变虫蛀了没人要更是会倒了八辈子大霉,老百姓和药贩子都只能撑破脑皮想着法儿来让自家药材哪怕放个一年半载也还是品相好好好的,怎么办?硫磺熏熏就可以了,每年丹皮采挖的季节,产地家家户户都有“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产量或者其他需求来量身为丹皮美容,大多都是将丹皮冲洗后堆在一起,用硫磺熏个24小时甚至48小时再趁热“抽筋扒皮”,于是乎加工起来轻松多了,不再容易断裂破碎,不再扎手,而且这样加工出来的丹皮也变得通体白白的像艺术品,怎么看怎么养眼,更为神奇的是这样的丹皮哪怕只有六七分干,堆着也不会短时间烂掉,顶多就是颜色有些改变,如果弄成95成干,这已经是难得的上品了,堆在仓库等卖个好价钱谁都放心,不会霉变也不会虫蛀。还有枇杷叶,一直以来都是很好的清肺止咳用药,现在谁还敢随便用药房的枇杷叶,不但没法止咳,稍不留神本来不咳的也会被枇杷叶上面的毛毛刺激得咳嗽不止。再看看红花,如今长三角也可以是红花产地,产量还不低,中药这个东西讲究产地、讲究气候、讲究性味,一直是非常娇气的,你硬把藏红花从西藏搬到上海浙江来人中种植,它还可能是那个红花么?......

我有几个朋友一直是国内几家大型药企的玄参、丹皮供应商,生意做大了都把视线瞄准了国际市场,但是就算他的设备再怎么高大上,仓库再怎么标准,他的年供货量再怎么大,他的药材还是很少可以卖到国外去,不论你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多牛逼,人家国外就是不要你的药材,因为你的药材从“无硫”这一环节就不过关,更别说药效含量,只有被人家拒之门外的份儿。

类似的不胜枚举,越说只能越心痛,打着灯笼已经很难找到传说中的中药,中药死了,长此以往,中医还会在么?

二、传承乏力,后继无人

中医近年来已经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现在我们的中医甚至已经远远落后于日本、韩国了!这几年我在长三角区域对中医资源进行了一番调查,发现中医资源基本集中于部分中医馆和三甲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更基层的医疗机构大多只是挂着中医科的牌子,要么靠着聘请上级医院中医来撑撑门面,要么干脆药柜里面连中药都没有,中医业务自然也就不复存在。探究原因,无非是中医出现了明显断层,职称高的、年纪大的、经验丰富的大多到了上级医院,有的年事已高,早已没法继续开展诊疗服务。年纪轻的毕业后有关系的没关系的,哪怕选择改行也去了其他医疗机构,不会甘心留在基层当“叫花子”,留下来的又没能力独当一面开展中医诊疗业务,于是为了适应形势被迫西化,彻底做了一个披着外套的“伪中医”。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首当其冲是变态的教育体制限制了中医药的正常发展,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许多知识与易学、人文社会等密切相关,而这些内容却被诸多“专家学者”自以为是的从教科书里面给剔除了,殊不知所剔除的恰恰是中医药文化的精髓,他们所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实只能是他们的主观臆断,于是从接触中医药文化的第一天开始,你就已经在远离中医药文化的实质,如此又何来懂中医一说?更是从何谈及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呢?

中医药高手其实真的不一定在大学校园、豪华诊室,许多都在民间,甚至他们连最起码的医疗资质都没有,更别说职称学历,但是他们实实在在可以用最传统、最简洁、最便捷的方式来为病患解除痛苦。许多时候他们也渴望将这份技能传承,可惜的是他们自己只能靠着这份技艺在近郊获得尊重,实现不了奔小康的目标,有时还得被一而再的套上非法行医的枷锁不得善终,谁还愿意去传授技艺?谁又愿意去跟着学这份解决不了温饱的技艺呢?失传自然就成了必然!

其次是畸形的医疗体制,看看如今的中医药院校学生名额一席难求,大家都以为中医药人才一定是绵绵不绝前赴后继,尤其看到前不久刚刚落幕的《黄帝内经》知识大赛,确实给了我们中医人前所未有的希望和鼓舞,可是细细看看那些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从进校其实就开始被有意无意的西化了,无论他(她)在中医药院校多么努力、多么优秀,离校三五载依然还在中医药岗位坚持的又有几人?那些个今天站在《黄帝内经》知识大赛擂台上的学子们,谁又敢保证五年后他们依然在中医药岗位上或者在继续着推动中医药发展的行当呢?

长期以来,除了偏僻的农村还对中医药热情不减当年,其他医疗机构的设置对中医科室都是歧视的,中医药在甲级医疗机构一直处在弱势群体这个尴尬的境地,因为西医确实占据了整个医疗行业太大太多的份额。之所以那部分农村还保持着对中医药的热情,一方面是因为那里的中医还是纯洁的,还有着“大医”的情怀,所以廉价中药疗效也总是比大医院里面的专家会好那么一点点,一方面是因为老百姓边远贫困,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承担高大上的西医西药治疗费用,只能依赖于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活命,这是无奈的选择。

中医药发展确实可悲,现在很多中医被强行的灌输了西医的思想,而且是从接触医学的那刻起就被西化了(准确的说应该是在娘胎里就开始被西化),美其名曰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真的能结合吗?我认为太难,西医完全就是一种实验模式、一种纯粹统计学的模式,就连手术也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说得白点,西医是将全人类都当作了实验对象,到死都没有办法验证对错!中西医结合只能让中医没了头脑,在遇到难题时以西医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彻底忽略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放眼看看,现在的许多疾病不是医生水平高治好了,而是医生病人运气都不错碰巧了,甚至有些医生他压根儿都不知道是中药还是西药治好了病人的病,更别说病人稀里糊涂了!我认为这是中医最致命的地方。有位医疗界老泰斗说这是“逼良为娼”,实在是经典至极,变态的教育体制和畸形的医疗体制就是将中医逼良为娼的罪魁祸首,而日益丧失的人性和基本道德准则则是中医逼良为娼的催化剂!

三、中医将亡于商业与道德的抉择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这原本是对医者的基本要求,但凡为医者无不当一生遵循,中医尤其如此。我们身边会碰见许多知名专家,被誉为性格怪异的不乏其人,因为他们只在特定的时间段为部分人提供服务,也就是通常说的限号,这原本是对中医药的真正尊重,非常可悲的是现在的限号也开始商业化了,限号变成了一种变态的营销手段!中医限号还是有讲究的,一个中医要为患者进行诊断,必须得望闻问切综合分析才能明“五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先诊候以审之”,这需要时间,纵是神医也不可能在一眼间完成辩证。许多医院专家门诊门庭若市,更有部分常常对专家可以“一上午诊脉百人”而赞誉有加,谓之神医。其实呢?请你用脚趾头好好想想看,专家上午满打满算也只有最多四小时坐诊时间,望闻问切外加上辩证处方,即便是每个人花上个三五分钟,且不说诊脉百人,也不谈需要药到病除,哪怕三五十个也够他受了!还有膏方,有时候看来更是哭笑不得,开个膏方整个过程不足10分钟,不单是辩证完毕了,就连几十味的中药膏方处方也已经漂漂亮亮给出来了,扁鹊华佗也定会自叹不如、黯然失色!不是我要这样去找茬子,你说这十分钟出来的膏方能有多好的效果么?

不论你是在三甲医院,还是在路边药房,都还是有机会可以看到中医中药,但是你见过多少三五味药的处方吗?你见过多少三五块钱的处方吗?很难很难了,也许是因为现在的中医不相信中药效果有那么神奇,认为中药治病也需要讲究个以多制少倚强凌弱,于是乎干脆将每张处方尽可能设计规划为一个微型中药房,你口袋里的钱也便随着这药房溜出去了,那些依然开个小处方的中医反倒成了异类,不是疯子就是傻瓜,只能让人看着笑话!最可悲的是很多病人和病人家属,居然对便宜药、小处方充满怀疑,怪胎般的将药材贵、药材多与疗效来结合,你说这该多么可怕!

想想那些名垂古今的大医家,还有众人皆知的六味地黄丸、玉屏风散等等,如果让他们知道了今天的中医药现状,这历史又该是个什么篇章呢?

大多现代的中医们追求的是什么?追求的是处方背后亮瞎眼的钞票!

四、青蒿素获奖或许是中药衰败的前奏

    青蒿素的最早灵感,来源于《肘后备急方》的“治寒热诸疟方”中医用青蒿治疟疾,一直是传统,此后,青蒿的研究就与天然药物的现代研究套路一样了,能在历经艰辛之后,提炼出青蒿素来战胜疟疾,这毫无疑问是对整个人类的贡献。但是,如果从原理上分析,这一研究越到后面,越脱离了中医理论的指导,中医用药讲究配伍,讲究“君臣佐使”,古往今来一直鲜见“单兵作战”,青蒿素的获奖不是中药文化的进步,恰恰是一种中药文化的倒退,值得深思值得警醒,在我看来,那也并不是真正属于中医中药的荣誉,但凡将此拿来往脸上贴金的人,多少有些缺乏常识,甚至或多或少有些无耻!

五、中医药发展乱想将让中医药遍体鳞伤

中医药文化是国粹,是老祖宗们几千年来世世代代经验的累积,是一种不朽的传承,远比现在实验室里面用小白鼠得来的统计数据安全可靠,这是丢不得的!上至国家领导,下到黎明百姓,在看着国外中医药被日益重视,甚至连中医这份文化遗产也将被别国掠夺,在求着自费从生到死一直无怨无悔的争当了西医的试验品后,也都逐渐意识到了中医药的弥足珍贵,于是现在开始想到要复兴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有救了,中医药有希望了!可是如今的中医药发展真的是充满希望的么?

未必!

    前不久出台的关于改革公立中医院的文件,确实对中医药发展来说无疑一支续命金丹,但是如此大规模的推进时机还是不对,中药问题没解决,中医资源青黄不接的问题没有解决,教育体制和医疗体制没有改变,单是这些问题就让中医药推动举步维艰甚至危机重重。

现在的中医药发展应该是拥有了足够空间,但是中医药市场现状实在让人忧虑。大街小巷去转转,随处都是“中医养生”,到处都是“中医专家”,不是什么什么协会专家,就是祖传神医,可以说“倒了一个张悟本,换来大地满堂春”。你看看当今中国人对中医是多么的追捧,追捧得令人啼笑皆非,这“全民皆医”让人惊恐不已!足浴店、按摩店比肩林立,而这些从业人员无不是“中医”,无不懂“中医”,就连红灯区靠着皮肉艳笑来迎客的小姐也都给自己挂上了一个“中医养生”的头衔来揽客,关键是其中居然许多人实实在在拥有着正规渠道获取的资质证书!我不知道这些乱象制定政策的专家们有没有看到,更不知道这些拥有合法“资格证”的资格是怎么认证的,我不相信利用个三天五天或者十天半月的培训就能让谁成为“中医人”,成为一个“养生师”、“推拿师”、“理疗师”、“食疗师”、“针灸师”“经络师”,但是他们偏偏就轻轻松松的成为了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中流砥柱,实实在在扛起了复兴中医药文化的大旗,担起了复兴中医药文化的大任,这样真的可以么?

如此推动中医药发展无异于饮鸩止渴,只能让中医药死得更早,亡得更快!

六、健康管理必须走自己的中医路

  健康管理不简单,如何才能建立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更不简单!我们现代的健康管理模式全是从国外搬来的,不一定符合中国国情,照搬国外的健康管理模式无异于另一场西化的开始!我认为中国的健康管理一定不能没有中医参与,只有中医直接融入的健康管理模式在中国才有生命力!

中医药在健康管理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中医几千年来就是重在“治未病”,而治未病其实就是健康管理最为久远的代名词。我们在现代健康管理中之所以主要限于对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是因为现在的健康管理建立在西医理论基础上,而西医暂时从整体状态上找不到被广泛认可的研究立足点,说白了西医只懂得如何治病,根本没办法从防病上来解决问题。中医学就不一样了,中医学在人体健康或疾病本质状态的认识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系统认识论和方法学,它是从整体的状态把握人体健康或疾病的本质,从状态上立足其调理与治疗。在这方面,无论西医学还是社会学都是有待研究和认识的空白区域。中医这种以系统论、控制论为指导的人体功能模块是建立中医学为基础的综合健康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我们都知道健康管理需要的正是整体性原则、结构功能原则、目的性原则、最优化原则,这些原则也正是我们中医学的优势所在。以传统规范为依据,以症状体征以及客观指标为立足点,以临床实践为准绳,运用现代系统论方法对中医辨证论治规律进行阐释和总结,这一目标正是传统中医药学目前就能实现的,并且是在传统中医药学方面最具有优势和最具有实践性的。

? 1、理论体系相对完整且通俗易懂。该理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自古以来便被人们所广泛接受,是人们在养生保健中所关注的重点。不论是运动还是起居、饮食还是情志,虽然西医理论将其换成了更为华丽的名词,也许人们也确实因此受到了西医理论的影响,口头上并不一定认可中医,但是中医健康管理理念却始终贯穿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想否认也否不了。 ?

   2、弥补现代医学体检在亚健康方面的空白。现代体检以器质性变化为基础进入检测,完全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上,不能全面的反应人的身体情况,很多人明明感觉身体不舒服,而体检结果却提示一切正常,检查不出任何问题,而中医体检恰恰在这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体质辨识就是提示亚健康标准的一个重要基础。中医可以通过医生甚至借助部分仪器在客户身上“挑”毛病,然后进行针对性调理、治疗,这是西医无法做到的。

   3、找出出现健康问题的根源。西医体检能明确告诉你某一个指标的异常,但不能说明这项指标异常的根本原因,而中医体检则可以从源头上说明你指标异常的根本原因(这可能会受到西医的驳斥,但事实如此); ? 

   4、对所出现的健康问题给出详细可行的指导及解决方案。根据检测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健康调理指导方案,在亚健康状态时就给予及时有效的调理指导建议,避免最终发展成为器质性病变,对身体产生不可逆的伤害。 ?

   5、指导方案实用可行,操作性强。 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五千年来积累了众多行之有效的未病调理方法,如饮食宜忌、药膳调理、经络按摩、功能运动、足浴保健等,效果明显、操作便捷。当今广为使用的西医营养疗法、功能锻炼、心理治疗等都源自于古老中医。

   6、预测疾病发生及转归。体质与疾病息息相关,不同的体质有着不同的疾病发生和转变倾向,通过进行体质辨识,可以提醒受检者有针对性的关注其易发疾病的情况及疾病转归,从而有效的避免其发生和恶化,这是西医或是其它任何高科技检测设备目前都还无法完成的。 

   7、方案个性化

   不同体质不同的调养方案;同一体质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调理方案;多种体质混合有混合型体质调理方案;同一体质不同性别、年龄的个体调养方案;同一体质的同一个体不同季节的调养方案。

   8、方案全方位:中医理论注重的就是整体观念,从整体着手,系统的调理身体状态,囊括了精神调养、环境调摄、运动处方、经络按摩、生活指导、饮食建议及药膳调补、药物养生等中医养生保健的各个方面,全面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思绪翻飞,洋洋千言,字里行间难免会触及许多医界同仁,我只是任由自己的感触得以抒发,愿为中医药文化的正常发展谏言一二,冒犯之处还望弃之不闻!文中部分字段来源于诸多业界先辈,在此一并感恩!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沈阳站 sy.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