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格是不易改变的,但随着生活的磨砺,年龄的增长,志向的调整和确立,最终还是会有所改变的。这些改变,总是朝着有利于适应环境和有利于生命的存在和发展的方向进行的。而青年时代的性格则是人类的天性使然。这些性格,一方面可为产生藐视一切困难和强权的力量打基础,另一方面因鲁莽和单纯有时也会危害性命。从被佛祖指压五行山下,到被紧箍咒儿管束,是孙悟空经受磨砺、改变心性、皈依佛教、见性明志、树立为百姓取经理想的过程,重点展示他的迷途知返、嫉恶如仇的性格,这是全书的关键。此后到九十九回,浓墨重彩描写了孙悟空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志向坚定,任劳任怨、奋力降魔、一心保唐僧取经的艰苦历程,从而使他的性格走向完美,使一个可敬可爱的神话英雄形象高大丰满起来,并且生发出光耀千古的社会意义。第一百回,文章的结尾,道明取经的意义和全书的宗旨,那就是要广传佛法,重发菩提,同生极乐,在为人类服务行善的事业中,获得长生永生。这就使孙悟空这个典型人物的意义更加突出了。还可以说,孙悟空全部行动的意义就在于广传佛法——使人们觉悟之法,寻找真理,就在于提高人类的文明素质(行善为他,求取长生,使自己超脱自私自利的羁绊)在于使天下大众脱离苦难,奔向乐土。而这些理想不管怎样解释都是崇高的、伟大的、有价值的。(关于佛教)
《西游记》就是这样通过多方面的笔墨把孙悟空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丰厚而富有张力。
从放荡不羁、不受拘束、侍强放旷到受五百年严惩煎熬,到知过改悔、建功立业、修成正果,孙悟空的心灵得到两次升华。第一次是他为谋长生不老求学和为花果山的群猴谋利益,为做齐天大圣大闹天宫,这一时期他虽有志向和理想,但不过是为一己之私和小团体的利益以及膨胀的虚名,所追求的结果是身败名裂;第二次是他皈依佛门,为求取真经传播文明,力保唐僧,战魔除妖,身经百战。这一时期,他的志向和理想是为求取真经、传播文明、造福大众、取得正果,结果是功成名就,万古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