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笑之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真宗皇帝的这篇劝学文,自古以来广为传唱。有点知识的家长时不时拿来教育子女要用功读书,甚至连孩子自己也常用这样的字句来勉励自己上进。却不知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家长将下一代引向了功利之门,让子女将书本当成谋取功名、富贵的敲门砖,失去读书的本味。
当今社会变得功利、浮躁,怕是多半是由此引起。转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宋真宗的这篇《劝学》全文:
当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文章是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的:当年,赵匡胤以陈桥兵变,得开大宋皇朝,这却使他心身警惕,于是制定了一个重要的国策,贬抑武人参政,建立一个士大夫政治制度,全国地方长官一律任用文臣。国家一时要普遍起用那么多文臣,而宋承五代长期的战乱,一般人都不喜欢读书,书读得好的就更少。所以朝廷为实行既定国策,就必须一方面广开读书人登仕的途径,一方面竭力提倡读书的风气。于是,宋真宗赵恒御笔亲作《劝学篇》,传布天下。
应该说,当时皇帝亲笔写下劝学诗,也是迫于时局所逼。国家的治理,国家之昌盛需要文治,需要读书人。而靠这样的宣传确实能让子民迅速看到读书之好,从而发愤图强。从当时统治者害怕武将夺权,蛊惑子民弃武从文的私利角度看,写这样的文章也无可厚非。
但,在如今的社会上,依然用这样的诗句劝学,却有不妥。
这样的思想指引下,家庭将读书的意义歪曲,用周弘的话讲,我们在培养一批“人上人”。这样的读书人一旦功成,会从一定程度上鄙视体力劳动者,甚至认为,从事体力劳动者是被书本遗弃的“底层人”。读书的最终目的停留在“享受”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