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性。
教学艺术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因为整个教学艺术过程都是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像教师的备课,是为教师作为教学艺术家的课堂表演创造活动“运筹帷幄”的,上课则是教师教学艺术“决胜千里”的实践,只有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使教学艺术既合于教学规律,又合于师生的个性特长和心理特点。所以说,教学艺术是实践性非常鲜明的艺术,一切夸夸其谈如纸上谈兵者都与教学艺术无缘。
教师的教学艺术的水平,也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的。离开了教学实践,教学艺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以说,课堂乃是永恒的教学艺术实验室,而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艺术,只有那些在教学第一线上坚持不懈地进行实践探索的教师才能创造出来。可见,教学艺术的实践性是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每个教师都应注意在教学实践中追求教学艺术的发展。
(二)创造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必须有独创性。”实践证明,创造性乃是教学艺术的又一大特点。因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同时最忌模式化。教师的教学中充满了创造性,才能常具艺术的魅力。教学工作的高度复杂性决定了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在实践中,教师面对着随时变化、千差万别的教学对象,是不能用刻板如一的现成模式去解决出现的所有问题的。教师既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也不能把自己的经验年复一年地照样使用,只有靠教师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去创造。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都需要教师灵活安排、不断创新。而只有那些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教师,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生气、有活力,常教常新,体验到教学工作的乐趣。
这就是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或者像齐白石所说“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三)表演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如同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指一切外观行为的综合表演,即教师的衣着打扮、表情态度、身姿动作、实验操作、口语板书等。教师讲台形象自我塑造得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艺术的效果。在语言表达方面,在准确、流畅、富有启发性的基础上,应特别注意声调的特殊意义。同时,还应注意以适当的板书、身姿、实验等来配合教师的语言表演。教师的表演生动形象,可以丰富学员的感知表象,促进学员的理解和思维。优秀教师们总是把讲台当舞台,把一节课表演得生动活泼,富有艺术感召力,如同一幕扣人心弦、发人深省的活剧。教师的表演,关键要能动情感人。但要注意表演得适度,做到质朴自然、毫不矫揉造作、恰到好处。同时,教学艺术的表演性服务于教学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有效地支配情感,而不是受情感听支配。
教师的教学艺术表演还应注意与学员的密切配合,要采取适合学员接受的方式,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学员的特征。教师要始终抓住学员的注意力,首先自己就得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否则便会像戏谚所说:“演员一散神,观众便走神。”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与学员之间的信息、情感、个性等方面的直接交流,并获得反馈,以便及时调控。因为学员不仅是教师教学艺术活动的鉴赏家,而且也是教师教学艺术活动的参与者。所以有时教师还不能只当演员,更应作为导演,多给学员的才华以较多的表现机会,让学员参与到教学艺术创造活动中来,师生双方在教室这个舞台上共同演出精彩的剧目。
(四)审美性。
苏联当代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经指出:“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既然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那么,教学艺术就必然地带有审美性特点。教学艺术以其激情夺魄的魅力给人带来审美感受,这是教师有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进行教学的结果。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教学艺术的内在美主要是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富有科学美,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诸如字字珠玑、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美;层次清晰、简洁明快的板书板图美;水到渠成、天衣无缝的衔接自然美;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美;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美;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突破时空、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美等等。正如美国的克莱德·E ·柯伦所说:“当教师更多地懂得了美的素质怎样深入人心的生活,当他们能够有意识地来完善、扩展这种美的体验方法时,他们也就踏上了教学艺术之路。” 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当深厚的审美修养,既有感知美发现美的能力,又有丰富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判断力,更能有效地在教学中遵循美的规律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并有意识地培养学员的审美能力。